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及便质异常的临床症候群,根据患者粪便性状IBS又可分为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不确定型(IBS-U),其中IBS-D占IBS患者40%~65%。IBS-D引起反复发作的腹泻及腹部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交活动等,且该病病程漫长,患者需长期就医,导致医疗资源大量消耗,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患者内脏高敏感性被证明是IBS-D发生最主要的病理基础。肠道菌群是脑肠交互的枢纽,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代谢紊乱引起的脑肠交互异常,是IBS患者内脏高敏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西医尚无针对IBS-D的特效药物,临床以解痉、止泻等治疗为主,但后者存在疗效欠佳,复发率高且存在不良反应等问题。痛泻要方为《丹溪心法》所载的名方,由白术、白芍、陈皮和防风4味药物组成,常用于治疗IBS-D效果明显。本次研究观察痛泻要方对肝郁脾虚型IBS-D的临床疗效,通过比较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探讨其调节脑-肠交互机制,这在目前公开发表的文献中较为少见,研究结果可为痛泻要方治疗IBS-D提供临床依据,并为更深入的分子水平研究提供参考。
01
一般资料:
选取年7月至年12月期间医院、成医院的例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8例。
02
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主证为腹痛即泻,泻后痛缓(常因恼怒或精神紧张而发作或加重)。次证为拘急,胁胀满窜痛,脉弦或弦细。具备主证第1项加次证3项,或主证2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加次证2项。
03
排除标准:
由消化道溃疡、肠炎、病毒及细菌感染及乳糖不耐受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合并胃肠肠梗阻、穿孔、肿瘤及肛门疾患;2月内服用中药、中成药、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或其他可能影响内脏敏感性的药物;拒绝接受针灸或中药治疗;妊娠、哺乳期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
04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药口服治疗,中药用药由四川新绿色药业生产免煎颗粒,处方组成包括:白芍20g,防风10g,陈皮15g,白术30g,服用方法:温水mL冲服免煎颗粒1格,1格/次,3次/d,7d/周,中药口服4周。对照组患者使用匹维溴铵片口服,50mg/次,3次/d,7d/周,口服4周。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治疗期间患者注意饮食清淡,忌食用辛辣生冷食物和乳制品。
05
观察指标:
主要疗效指标①中医证候疗效评分(TCM-PES),两组患者于治疗开始前及4周治疗结束后3d内进行中医证候量表评分。②IBS生活质量问卷评分(IBS-QOL),两组患者于治疗开始前及4周治疗结束后3d内进行IBS生活质量问卷评分。次要疗效指标:不良情绪评价,两组患者于治疗开始前及4周治疗结束3d内进行量表评价。
06
研究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TCM-PES评分下降,IBS-QOL评分提高,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CM-PES评分低于对照组,IB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患者治疗后SAS,SDS评分明显降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CGRP,VIP均下降,观察组患者血浆CGRP,VI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大肠埃希菌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肠道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粪链球菌较本组治疗前增长(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肠道嗜酸乳杆菌较本组治疗前增长(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肠道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粪链球菌较对照组增长(P0.05)。
07
研究结论:
中药痛泻要方可减轻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这可能与痛泻要方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调节脑肠肽分泌,降低内脏高敏有关。
I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姚思杰,王栩芮,张明明,泻要方对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6(26)12.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转载不当随时联系删除。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