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以品质领跑行业 http://www.mvdtj.com/m/
“变色龙”形成的文化基因及其改造
——契诃夫《变色龙》解读
深度语文张建文
契诃夫的《变色龙》之所以成为文学经典,是因为《变色龙》创造了一个典型形象——奥楚蔑洛夫,并且给他一个全新的命名——变色龙。变色龙是一个极具解释力的命名,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遇到同类人物,我们都会用“变色龙”来概括。
一、谁是变色龙?
读完《变色龙》,我们第一印象是,奥楚蔑洛夫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变色龙。起初,他以一位严厉公正的警官形象出现。当市场出了“乱子”时,他连续追问,“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好像急于查出“乱子”真相要秉公执法的样子。但当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进行了第一次变色,而大衣就是他变色的道具。
但接着,巡警就深思地说,“不对,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他家的狗,全是大猎狗。”听到这话,奥楚蔑洛夫进行了第二次变色,这次变色,让他褪去了第一层假象,并在言语间揭示了他变色的原因。他说:“那儿的人可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眨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一个法官不维护法律的尊严,而以狗主人的改变而改变,可以推测,致使奥楚蔑洛夫变色的不是法律,而是权力。
奥楚蔑洛夫其后的变色其实已经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只是为了突出喜剧效果的重复和强化。
刚开始,我们以为赫留金是受害者。他说:“长官,我好好地走我的路,没招谁没惹谁……”,他装作无辜者,博得了我们的同情。但接着就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勒索者。你看的动作,“他追上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下,抓住了狗的后腿”,为了抓住狗简直要拼命,为什么?他说:“这得叫他们赔我一笔钱才成,因为也许我要有一个礼拜不能用这个手指头啦”,拼命原来是为了索赔。
但当奥楚蔑洛夫转变态度,揭穿他的目的时,他马上变得强词夺理,还以势压人,拿出自己当宪兵的兄弟吓人,不管真假,赫留金可能曾通过狐假虎威的方式获得过好处,他这套说辞说得如此顺口,可见并不是第一次搞“乱子”。
进而,当“独眼鬼”揭穿赫留金的无聊(和狗“开玩笑”)和残忍(“把烟卷戳到狗的脸上去”)时,赫留金便恼羞成怒,斥责“独眼鬼”,而一改前面伪装的一副可怜相。“独眼鬼”是一个有身体残缺之人的外号,赫留金对这个可怜之人是没有尊重的。到这里我们已经看明白了,赫留金也是一个变色龙。
那作为观众代表的“独眼鬼”又如何呢?起初,在赫留金装可怜很成功的时候,他不站出来揭发,但当奥楚蔑洛夫变色的时候,“独眼鬼”马上变色,揭发赫留金的无聊和残忍,也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小人。从赫留金对待“独眼鬼”的态度看,赫留金平时是看不起“独眼鬼”的,“独眼鬼”此时只是趁赫留金倒霉的时候,墙倒众人推,借揭发以报复。
其他观众的表现如何呢?小说结尾处的一句话就全部呈现出来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笑什么?笑倒霉的赫留金,他的倒霉为大家上演了一场好戏,把大家从无聊中暂时解救了出来。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者说导演这场滑稽戏的关键人物是谁呢?一直未出现的将军和将军的哥哥,他们是高层权力的代表,正是他们的滥用权力,导致有法不依,下层官员和民众为了求生,不得不变成了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变色龙。而他们呢,能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混进高层,自然是最出色的变色龙了。
总而言之,在一个以权力为核心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将成为变色龙。没有变色的本领,很难生存下去。在这中间,大概只有那只小狗能够遵从自己的感受,按自己的本色做事,该咬就咬,该叫就叫,而不做随时变色的变色龙。
二、变色龙产生的社会背景
契诃夫出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俄国,而十九世纪末的俄国被列宁称为“牢狱时代”。契诃夫成功地刻划了这个时代中的小官员形象,《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这些人物形象的总体特征就是欺上瞒下、见风使舵、人人自危、战战兢兢、心理扭曲、人格异化,这些特征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变色龙”。
“变色龙”产生的根源,就是沙俄专制制度下的“牢狱”社会。在沙俄专制下的牢狱社会中,除了权力,一切都变得不可靠。因为权力,奥楚蔑洛夫在极短的时间内五次变色。这不是可笑,而是可怜,谁能体会他内心的纠结和痛苦?《脖子上的安娜》中的小官员阿列克谢伊奇为了获得主任奏事官的职位,带着妻子安娜参加舞会,指使她拉拢巴结上级,溜须拍马,无所不做。《小公务员之死》中的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整天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最后因一个打在将军身上的喷嚏而吓死,虽然有夸张之嫌,但其心理感受是真实的。变色龙的外在表现是奥楚蔑洛夫,而内在反应则是切尔维亚科夫。外在可恨,内心可怜。
这些小官员外在的变色,内心的害怕,其根源都在于他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上级手中。小官员职位的升降,甚至生死都不能自主。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通过变色来适应上级的需要。小官员的方方面面都被专制制度控制着,就像《小人物》中的主人公,在复活节值班时的想法,“要不要从值班室溜走?涅维拉济莫夫想。不过,这种逃跑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就算复活节这一天他过得很好,很舒服,可是往后又怎样呢?依旧是阴暗的四壁,依旧要受雇于人代人值班,依旧要写这种贺信。”三个“依旧是”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那种绝望感,也表现出当时社会的“牢狱”状态,没有人可以逃脱。
三、变色龙产生的文化基因
只有契诃夫的小说中才有变色龙么?只有十九世纪末的俄国才有变色龙么?不!从古至今,从中到西,无论在文学作品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变色龙的影子,变色龙的产生源自于一种特殊的文化基因。
《哈姆莱特》中有这么一段精彩的对话:
哈姆莱特:你看见那片像骆驼一样的云吗?
波洛涅斯:嗳哟,它真的像一头骆驼。
哈姆莱特:我想它还是像一头鼬鼠。
波洛涅斯:它拱起了背,正像是一头鼬鼠。
哈姆莱特:还是像一条鲸鱼吧?
波洛涅斯:很像一条鲸鱼。
哈姆莱特(旁白):我给他们愚弄得再也忍不住了。
对话中的波洛涅斯不是一只更早的变色龙么?哈姆莱特并不是一个暴君,也不是一个贪恋权力的人,但是,当波洛涅斯面对哈姆莱特时,依然显出变色龙的本色,可见,他变色龙的基因是文化遗传的结果。
在中国文学经典中,变色龙的典型形象也不少,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比比皆是,范进是,张乡绅是,只是这二人碍于文人的面子,掩饰得很好,表现得并不明显。最典型的还是范进的岳父胡屠户,范进中举前后,他的变化最大,最明显,是中国版的变色龙。
变色龙的文化基因产生于传统的官僚等级制度,由于权力来源于高层,又通过高层向底层逐级传导,下层往上层移动,无非通过三种关系,一是工作业绩,二是关系支持,三是迎合上级心态。《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是通过迎合上级心态来获得安全或者层级上升,而赫留金则通过(或希望通过)关系来获得安全。为什么没有人通过优秀业绩来取得层级的上升?因为官僚等级制度没有法制化,所有官员的行为(包括业绩)没有可依循的成文的规则,所有规则的解释权都对上级所有,所以,下级官员为了上升或自保,都只能随着上级的好恶而变色。总而言之,只要传统的官僚体制不进化,没有法制来约束和规范,使官僚体制实现非人格化,变色龙的文化基因就会永远存在,变色龙的文学形象就会反复出现。
传统的官僚等级制度是形成变色龙文化基因的表面原因之一,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人的群体性。这里可以用拉康的“凝视理论”来解释,个体在作为主体凝视外在世界以获取信息时,也被外在世界所凝视。外在世界主要指群体的观念,比如传统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观念,这些观念先于自己个体而存在,也就是个体出生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当个体进入群体时,就会被这些观念所形成的社会标准和规范所凝视(比如传统社会中一个女子的行为是否符合妇道),要求遵守和服从这些标准和规范。如果遵守,我们便会有一种安全感;如果违反,便会被排斥,被孤立,从而产生一种孤独无助感,恐惧感。为了获得安全感,个体就不得不根据环境改变自己的颜色,成为变色龙。
所以,从表层看,变色龙的文化基因是传统的官僚等级制度造就的;从深层说,则是人的群体性所导致的。
四、如何改造变色龙的文化基因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官僚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以及标准都是坏的,也不是所有根据社会规范和标准调整自己态度和行为的个体都是变色龙,根据社会环境调整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恰恰是个体自由性的表现。
为了实现个体的自由,官僚等级体制必须通过法律制度来消除它的人格化,使个体能够依据成文的制度来选择自己的行为,而不是看上级的脸色。所谓官僚等级制度的人格化,就是制度运转中的人为因素。如果不限定制度中的人为因素,权力就会使得处于权力高层的个体的欲望无限度膨胀,就会假公济私。而处于权力底层的个体则会根据与高层的关系或者向高层献媚来获得安全感和上升的机会,从而采取变色龙性格。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奥楚蔑洛夫警官有必须遵循的成文的法律条文作为依据,以及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晋升的规范通道,他还会有反复变色的尴尬么?反复变色不是可恶,而是可怜。
人的群体性使得个体要遵循先在的社会规范,但是,人是有主体性的。人的主体性使得人有选择的自由,如果个体认可社会规范并自觉地去遵循它,这并不是变色龙行为,反而可能是道德楷模,但前提是个体对社会规范进行过深入地思考,而不是迫于群体的压力而遵守;如果个体不认可社会规范,不遵循甚至反坑社会规范,这也无可非议,反而可能是促使社会变革的斗士,但前提是个体的反抗不是因为社会规范束缚了自己的本能,妨碍了自己侵犯他人的利益。
因此,改造变色龙的文化基因有两个路径,一方面是改造官僚等级制度,使之去人格化,就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一方面是促使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发展人的理性,促使个体从自在(人的自然状态)向自为(人的自由状态)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有理性的人。
五、结语
契诃夫通过《变色龙》这个文本,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跨越时代和地域的典型形象。我们通过对这个形象的分析,不仅知道了造成这一典型形象的文化原因,还探讨了解决的可能办法。反思,觉醒,行动,改变,这正是我们阅读经典的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