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年《罗马IV功能性胃肠病肠-脑互动异常》发布,其中很重要的更新内容在于提出了症状谱的概念1。
功能型便秘(FC)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都以便秘为主要症状,当不考虑彼此诊断标准的互斥性时,FC与IBS-C重叠现象相当普遍。这两种疾病的相似之处提示我们应该将FC与IBS-C作为一组症状谱的两个不同部分。
这两种常见的便秘类型,你分清了吗?以下,我们将从定义、流行病学、诊断标准、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五个方面对FC和IBS-C进行对比2-10:
01
定义
FC:一种(组)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
IBS-C:是一种功能性肠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改变。
02
流行病学
FC:我国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4.0%~10.0%,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IBS-C:在全球范围内,IBS患病率从1.1%至45.0%不等,而我国普通人群IBS总体患病率为6.5%,其中15%为IBS-C,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年龄影响尚未达成共识。
03
诊断标准
FC:
1、必须包括下列2项或2项以上:
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
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状便或硬便;
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
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或阻塞感;
至少25%的排便需要手法帮助;
排便次数3次/周。
2、在不用泻剂时很少出现稀便。
3、没有足够证据诊断肠易激综合症(IBS)。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IBS-C:
反复发作的腹痛,近3个月内平均至少每周1日,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
1、与排便相关;
2、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
3、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
>25%的排便为Bristol粪便性状1型或2型,且<25%的排便为Bristol粪便性状6型或7型。
04
病理生理机制
1)胃肠动力异常
FC:FC患者结肠高幅推进性收缩(HAPC)较正常人明显减少。
IBS-C:IBS-C除HAPC次数减少外,还存在空肠移行性复合运动周期延长,乙状结肠时相性运动和张力下降。
2)内脏高敏感性
FC:目前尚缺乏FC相关方面的研究。
IBS-C:内脏高敏感是IBS患者产生疼痛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IBS-C腹痛的产生还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对感觉处理异常有关。与FC比较,IBS-C患者肛门直肠敏感性增高。
3)免疫机制
FC:目前对于肥大细胞是否参与FC发病尚无定论。
IBS-C:IBS-C患者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肥大细胞数量增加,肥大细胞数量增多以及分泌的神经递质、介质与IBS-C的发病有关。
4)精神心理因素
FC:患者多因持续存在的便秘症状而产生精神心理异常。
IBS-C: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和精神心理异常较FC更明显;与便秘症状比较,腹痛对IBS-C患者的影响更加严重。
05
治疗
FC:
FC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恢复正常肠道动力和排便生理功能。
总的原则是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包括推荐合理的膳食结构,建立正确的排便习惯,调整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对有明确病因者进行病因治疗;需长期应用通便药维持治疗者,应避免滥用泻药。
对于轻中度便秘患者,推荐使用溶剂性泻剂和渗透性泻剂(如乳果糖)。对于老年、妊娠期女性,药物治疗首选渗透性泻剂(如乳果糖)。
IBS-C:
IBS-C治疗以综合性干预为主,其中包括认知治疗、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在药物治疗方面,既往以泻药、解痉剂为主,但随着对IBS-C发病机制、各类药物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改善,发生了一些变化。
总结
FC与IBS-C同属功能性肠病,其便秘表现有所不同,IBS-C患者腹痛和腹部不适的产生具有复杂的病理生理基础,根据症状特征和罗马IV标准对两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应基于详细的病史采集以及对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案是改善治疗效果的关键。参考文献:
1.SchmulsonMJ,etal.JNeurogastroenterolMotil.;23(2)-.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功能性胃肠病协作组.中华消化杂志,,39(9):-.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年,上海).中华消化杂,;36:-.
4.LongY,etal.NeurogastroenterolMotil,,29(1).
5.熊理守,等.中华消化杂志,,24(8):-.
6.郭晓峰,等.中华消化杂志,,22(10):-.
7.ChuH,etal.GastroenterolResPract.;:.
8.李莉,等.中华消化杂志,;35:-50.
9.RaoSS,etal.NatRevGastroenterolHepatol.May;13(5):-.
10.辛海威,等.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