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分型与便药

我国古代医家对便秘的分类法较多,如《伤寒论》将便秘分为“阴结”、“阳结”、“脾约”、“津竭”等。后世医家又有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冷秘、虚秘、热燥、风燥之分。后又因立名太繁,又将便秘以阴结和阳结来概括:有火者为阳结,无火者为阴结。这和中医内科学上的分法基本相同,便于理解,所以我们就按照书上的分型,但是药物就选用常用的便药。

所谓热秘,是指由于胃肠积热,即燥热内结,耗伤津液,使大肠传导失润,大便干结而引起的便秘。热秘好发于素体阳盛,嗜酒、喜食辛辣食物,或热病之后的人。其主要见症及辨证要点是内热症比较明显,大便干结,腹部胀满,按之疼痛,口干口臭,舌质红,苔黄燥,脉象滑而数。另外,还可兼见一些内热症,如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身热面赤等症。治疗上大黄、番泻叶、牛黄上清丸、麻仁丸等清肠热的药就是主打。所谓气秘是指由于气机郁滞,通降失职,使糟粕内停,不能下行所致的便秘。气秘多发于忧愁、思虑过度、情志不畅或久坐不少动的人。治疗上常用四磨汤口服液、木香顺气丸等理气疏肝,行气通便。所谓寒秘是指由于阳气虚衰,阴寒内生,致阳气不通,肠道传送无力,大便艰涩所致的便秘。寒秘多发于年老体衰及久病者。素体阳虚,或病后阳气虚衰,以致阴寒内盛,凝滞肠胃,阳气不运,津液不布,故而形成冷秘之证。其主要见症是: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腰膝酸冷,舌质淡、苔薄、脉沉迟,而以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脉象沉迟为其辨证要点。其兼证有小便清长,面色白光白等虚寒之象。治疗上常用理中丸、金贵肾气丸、济川煎加减,散寒、温补脾肾,大便自通。

所谓虚秘即虚证所致的便秘,是由于劳倦、饮食内伤或产后、病后以及年老体虚,气血津液不足,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阴虚则津液不能滋润大肠,而导致大便排出困难,以致秘结不通。虚秘分为气虚便秘、血虚便秘以及阴虚便秘。气虚便秘的辨证要点及主证是:患者虽有便意,但每于临厕而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舌质淡嫩、苔薄、脉虚,而兼有面色白光白、神疲气怯、便后乏力等气虚证。有时还会出现肛门坠迫,甚则脱肛等气虚下陷证。治疗上常用补中益气丸加减。血虚便秘的辨证要点及主证为患者大便秘结如栗,因血虚而见面色萎黄无华、唇爪舌淡、脉细等症,而兼有头晕目眩、心悸等血虚证。治疗上常用四物汤、归脾丸加减。阴虚便秘的辨证要点及主证为大便干结或者粒状、舌红苔干,可有口干少津、五心烦热等阴虚内热之象。治疗上常以沙参麦冬饮、六味地黄丸加减。

还有一种便秘较为特殊,就是食积便秘,多见于儿童,是由于父母喂食过多,食积难化,儿童脏腑柔弱,运化不及所致,甚至十日未及大便,很容易误认为热秘,所以很多父母给孩子吃清热通便药,但是稍通一次过后又塞,久而损伤脾胃。治疗上应该选用保和口服液、枳实导滞丸等消食通便。

便秘的治疗,虽以通为主,但属热结者,宜兼泻热,气滞宜行气导滞,气虚者益气润肠,血虚者,养血润燥,阳虚者用温肠通便之法。上述诸秘,有时单一独见,有时相兼并见,故多种治法,应随证灵活运用,如气虚和血虚便秘,往往相兼出现,治疗时,应根据气血偏虚程度,采用益气养血,润肠通便之法。气虚而兼阳虚者,则宜益气润肠,佐以温阳通便之法。血虚而兼燥热者,则以养血润燥,佐以泻热通腑之法。因此,便秘的治疗,不能机械地统用通下之法,而应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老年人便秘以虚为主,实者少见,虚中挟实者尤多,因此,临证应辨虚实性质,以指导用药。尤其重视饮食和生活的调节,注意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欢迎点击文章上方的“古道医话”或者扫描下方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anmia.com/bmcz/73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