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基础小说阅读基础知识

小说阅读基础知识

主备:杨小文

第一章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一.概括故事情节

(一)基本模式

1.完整模式:序幕(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社会背景、主要人物及其关系)、开端(原因和起点)、发展(故事主干,高潮部分的基础和铺垫)、高潮(矛盾的顶点)、结局、尾声(呼应序幕,延伸和余波)。

2.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二)概括技巧

对概括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的。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概括小说情节的方法:“理―→抓―→寻”。

1.理,就是理清小说的结构。

可以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

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如果是全篇,看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如果是局部,要留心构成故事发展的一连串细节,留心人物性格、心理、情感的变化过程。

2.抓,就是抓住场面。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3.寻,就是寻找小说的线索来梳理情节。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三)表述模板

1.完整叙述的表述模板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

“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2.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的表述模板

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

无论如何安排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感受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理解的过程。

(四)注意事项

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要随便抓一个片断就概括。

2.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

3.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二.情节技巧

1.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混合人称

2.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3.结构技巧:线索、悬念、铺垫、伏笔、照应、对比、突转

三.分析情节作用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一)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

1.全文一波三折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改嫁这一情节就有此作用。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2.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分析开头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

⑴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⑵写景式。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3.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⑴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这两者的使用可使情节结构紧密,前后呼应。

⑵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⑶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给读者以武松会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武松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锤般的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4.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⑴出人意料式。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⑵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⑶补叙式。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⑷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⑸令人感伤式。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达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⑹大团圆式。这种结尾,从表达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圆满往往意味着缺失);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能凸显美好的人性(真善美战胜丑恶),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大团圆式结局的主要原因:“贵和尚中”的文化习性、“惩恶扬尚”的伦理信念、“消愁补恨”的社会心理。因为美满的生活在现实中难以甚至没法实现,温情的理想在现实面前被撞得粉碎,善良纯朴的广大劳动人民只能在艺术作品中才能让它圆满,让这些在现实中没法实现的梦想在幻化中实现,这实际上是他们表达美好愿望的一种特殊方式。

(二)从情节与人物的关系角度考虑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

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如《祝福》中“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被狼吃”这一情节,就刻画了一位想念儿子而又希望获得别人同情的祥林嫂形象。

(三)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

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四)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

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五)从情节与读者的关系角度考虑

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常用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第二章人物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

一.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一)方法例析

1.借助人物描写(言谈举止)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⑴正面描写

①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服饰等。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从人物肖像描写入手,可以迅速掌握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教养,甚至内在性格。小说人物的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对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如鲁迅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的眼神的三次描写。

②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极有性格特征,孔乙己的迂腐斯文,杨二嫂的尖刻利己,阿Q的自欺自慰,无不绘形绘色,跃然纸上。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守财奴》中葛朗台的一句独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它直接揭示了人物对金钱赤裸裸的占有欲。

③动作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做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就表现了林黛玉的小心谨慎。

④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⑤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做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对“读书”问题的两次不同的回答,就展现了林黛玉小心谨慎的性格

⑵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2.借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来表现人物性格。

人物的身份,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以及他的人生经历、个人涵养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性格。

3.借助情节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4.把人物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时代背景、人物关系、景物环境、社会氛围)中展现。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鉴赏人物如果离开了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人物,更不可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5.从作者的议论(评价)、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作者对待人物的态度至关重要。这种情感态度的评价有两种方式:一是对人物的思想倾向与性格特征进行直接评论,或者借作品中某一人物之口说出;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过程来暗示,犹如戏剧演出一样让观众在人物自身动作的观览中获得某种启示。

(二)方法小结

第一步:一抓描写,即找到有关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借以体会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二抓情节,即要在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和特点;三抓评论语,作品有时还会借助其他人物的评述或作者的直接评价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步:归类概括,再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规范表达

1.表达思路

⑴某某是一位怎样的人

①个性特征+身份地位: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他是一个高傲的读书人,文中通过……

②形象特征+处境遭遇: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他是一个渴望被理解的底层人,文中写他……

⑵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①性格特点1: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顽固不化:不管……,他始终……

②性格特点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淡泊名利:他从不把……

2.用语规则

⑴尽量用原文:尽量筛选使用原文中关键词句。

⑵语言要恰当、简要、具体。

⑶形容词和动词是核心词

①形容词短语:乐于助人、勤于国事、为人固执、悲观消极、无私奉献……

②动词短语:坚持己见、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四)特别注意

1.概念区分:人物形象这一概念的内涵大于人物性格的内涵,人物形象特点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但还包括人物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能力)、行为习惯等因素。

2.常见人物形象题关键词:平凡、朴实、性情质朴、憨厚老实、纯真、吃苦耐劳、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害羞、幽默、谨慎、正直、郁郁寡欢、洒脱、循规蹈矩、狡猾、豪放、泼辣、热心、胆小、有上进心、有理想、有追求、生命力顽强、圆滑、暴躁、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敬业、诚实、执著、年老体衰、年轻貌美、孤苦无依、势利……

二.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和作用

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包括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细节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三.人物(人或物)形象作用:

(一)主要人物的作用

1.考虑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2.考虑对主题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3.考虑对社会的作用

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它反人民的实质。

(二)物象的作用

小说引入特别主要的物象,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或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例题:《无言的骡子》“骡子”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①人物形象上,“骡子”是万顺大叔的“伙伴”,与万顺大叔相通,突出了万顺大叔对相依为命的老伙计深厚的感情,更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②情节上,小说情节由“骡子”拉车串起,“骡子”的行动具有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

③主题上,“骡子”与儿子构成对比,从万顺大叔对他(它)们不同的态度,更利于表现作者对人性的思考。

(三)次要人物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

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对比或反衬)。

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

通过次要人物的衬托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使文章更含蓄、更客观、更有力。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对次要人物的着墨非常少,但他们却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文中的“我”面对穷困潦倒的于勒,还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这说明“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正义感的人。在这里通过对次要人物“我”的简单描写,就把菲利普夫妇冷漠无情、虚伪自私的特点充分地衬托了出来。

《变色龙》一文中,火红色头发的巡警叶尔德林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从端着一个“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的筛子到报告“好像出乱子了”,从给警官脱穿大衣到两次对狗的来历进行判断,既表现出他忠实而驯服,又从侧面衬托了警官的专横多变、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

2.作为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或推动情节发展。

⑴写次要人物引出主要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⑵围绕次要人物写了XX,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⑶次要人物如果是第一人称“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借助于“我”的思考来揭示主题。

例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我”: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和感受,从几个方面来描写孔乙己的个性和悲惨遭遇。由于“我”担当的是只管温酒这样一种清闲无聊的职务,心里很烦闷,因此就有机会观察顾客们的动静,作品通过“我”的眼睛,正面描写孔乙己在酒店里的几个生活片段,突出地塑造了他那迂腐可笑、屈辱自尊的性格。作品又通过“我”的耳朵,听人家在背地里议论,侧面写孔乙己的屡试不第、偷书挨打,概括地介绍了孔乙己的身份、遭遇、癖好,并点明他性格形成的原因。“我”确实是个关键人物,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起来。

3.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又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写了菲力普的两个女儿、女婿。这些次要人物的描写,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范进中举》对次要人的刻画更是惟妙惟肖,中举前乡邻们对范进漠不关心,中举后乡邻们拿来鸡蛋、酒、米招待报录人,又到集上寻找范进,悉心照顾他。小说通过对次要人物的刻画,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从而地升华了主题。

4.次要人物群体可以营造社会环境。人本身就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次要人物群体的反应多是社会环境使然。比如,鲁迅小说中反复出现的“看客”。

1.分析人物形象时,做到客观不拔高。

2.立足原文概括,不无中生有。

3.全面分析评价人物,不以偏概全。

4.语言表达要规范流畅,不杂乱无序。

四、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1.评价思路:明确观点+人物的性格特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内容+手法)+人物的意义或作用(主题)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⑴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⑵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⑶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⑷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2.注意事项

我们应在充分认识人物的基础上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等),要求我们能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要明确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涉及的主要方面和深层探究的重点,做到思路清晰。

⑵观点要明确,要源自文本,高于文本。

⑶阐述观点要紧扣文本,做到有理有据,自圆其说

第三章环境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一.概念解释

1.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

2.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二.概括环境特点

(一)方法指引

第一步:分清环境描写的种类,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第二步: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自然环境,主要从景的“形、声、色”等角度寻找并分析概括环境特点,要看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尤其   

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如高潮)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补充说明、铺垫照应或陪衬突出,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例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当母亲和“我”提到闰土时,作者写道:“这时候,我的脑子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接着便插叙了一段30年前“我”与少年闰土交往的故事。

《孔乙己》插写酒价的上涨: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晚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

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例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由此可见,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还有,《项链》的结尾也是补叙。

5.平叙:俗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

⑴对事件完整性的影响

①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插叙的内容,只是和原来的叙述相关但不能相连,相连就成了倒叙。插叙更不是叙述的中心,只是为中心服务的一个片断。而且前后衔接要自然,要界线分明,插叙完了,要回到原来的叙述线索上来,不要脱离原来的叙述线索而发展成另一条线索,更不能节外生枝,成为文章的游离部分。

②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

⑵在文中的位置

①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②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

二.描写方法

(一)人物刻画方法

1.正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突出;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

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思想感情;

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心境,突出个性。

2.侧面描写:借助他人烘托、借助物象烘托、借助环境烘托、作者的情感褒贬倾向等

(二)环境描写

1.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2.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为内容、情节起引起或铺垫的作用;揭示主题。

(三)细节描写

1.内涵: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

2.特征:一是将细小的事物描写得极细致,极特写;二是所描绘的细节必须具有巨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不是只要是细致描写就是细节描写,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才称得上细节描写。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所表现的人物心理;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

3.作用:

⑴推动情节发展,营造一种氛围: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⑵刻画或展示人物性格、爱好、追求:更细腻地烘托人物的心理情感,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⑶表达真挚情感: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真挚情感除了来源于亲身经历的生活,还来源于成功的细节描写。

⑷凸显环境特征: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一景一物,不仅能准确表达出作者或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渲染(衬托)人物心情、心理活动,还能凸显社会环境特征,烘托出气氛。

⑸可以暗示、影射,深化作品主题: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生活主题。

三.修辞手法

1.描绘类修辞:使描写对象更加形象生动。

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形象生动。

拟人:化物为人(把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使语言生动有趣,把事物写得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充满感情,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使人产生亲切感),便于对话,交流感情(便于与所写之物展开情感交流),表意生动丰富。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人启示。

2.结构类修辞:使语言形式更加优美,富于节奏与韵律美,突出强调某种感情。

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表意凝练,抒情酣畅;节奏感强,有音乐美;节奏鲜明,音韵和谐,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氛;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有节奏感;节奏鲜明,强化情感;一气呵成,文气贯通,突出强调又有气势;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层次清晰),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增强感染力。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3.表现类修辞:增强语气,增加说服力。

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言力量(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引用:使所述内容更具说服力。

反语:表示亲昵,使语言幽默有趣;揭露批判,辛辣讽刺,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四、结构技巧

1.线索: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作用:使文章叙述的事情更简洁明了,更容易突出主题,使中心明确;使读者有更清晰的观感;使文章有更清晰的逻辑,容易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

2.悬念:指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注意。从内容上看,悬念有两种情况:一是简要地提出事物,让读者以急切的心情想了解结果;另一种是让读者对人物和事情有比较多的了解,只是作品中的人还“蒙在鼓里”,这样读者就有兴趣关心结果。

3.开门见山:开篇直入主题,不拐弯抹角,拖泥带水。作用:①强调突出中心,使主题鲜明突出;②总领全文;③总起下文;④行文不枝不蔓,干脆利落。

含蓄蕴藉,曲径通幽:往往描写景物,烘托铺垫并有照应和伏笔。

4.过渡:使前后文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5.点题:文章正文与题目照应。紧扣中心写作,不枝不蔓,行文紧凑集中;反复照应题目,点明主旨(对中心有强调突出之效)。

6、照应:照应是篇章前后之间的呼应(前后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暗示),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情节连贯完整,脉络清晰,中心突出。

7、卒章显志:结尾点明文章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用:①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②总结全文。③使结构完整,有水到渠成之感,有强调之效。

出人意料,扣人心弦:即“欧·享利式结尾”,其特点是“巧”,形成情节或人物性格的突转。整个布局为结尾服务,读者以为情节东向演进,结果却西向而行,抖包袱,亮底牌。这种结尾,打破了情节发展惯用的结构手法,给人以新奇感,深化了主题,增加了容量。

戛然而止,留有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发人深思;留下空白,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8、伏笔:作者在前文对后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或者文章里前文为后文埋的线索,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作用:前后呼应,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构思更精巧,行文缜密,结构圆和严密(使结构更严谨紧凑);情节发展更曲折、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9、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作用:运用铺垫是为行将来临的事物或即将出场的人物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制造气氛。为人物或事件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给后文的发展提供合理的依据,引出后文;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了的吸引力;曲径通幽,突出文章主旨。

10、对比:将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封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作用:一般是突出事物特点,渲染气氛,使形象鲜明,表现人物或突出主旨

11.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的所料,从而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强调作者要肯定或否定的事物。作用:形成对比,突出对象特点;强调情感(突出喜欢、赞美或批判、讽刺的感情);欲擒故纵,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设置悬念,形成波澜:行文跌宕曲折含蓄(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12.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3.点面结合:常表现在场面描写中,通过面上的大环境和点上的具体描写,粗放与特写结合,更好地表现主题。

14.以小见大:指小处落笔,大处着眼,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这种写法往往借助平凡、具体的小事,或生动的细节描写,加以适当的议论、抒情,来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表达深刻的道理。

五、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之所以吸引千千万万的读者,源于它多样化的艺术魅力。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的表现手法,写作上称之为写作特点。

1.托物言志:明着写物,实质是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明作者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这种写法与借物喻人一样,抓住物与人的相似之处。

2.象征:指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达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感情,具有暗示作用,能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3.渲染:对文章的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加强气息,深化主题。常用方法有:反复和烘托。

4.衬托: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而是对其背景、与之有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衬托的作用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5.夸张:这是艺术手法中的夸张,与修辞手法中的夸张并非同一概念。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比喻夸张,二是通过描写渲染。

6、故意误会和巧合:在小说和影视剧本中多见,这两种写法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中心主题。

7、讽刺:作者直接介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反讽:说此指彼,有时甚至是正话反说,又称反语,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反差中凸显人物形象、作品主题。

第八章学以致用

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阅读知识,自行分类解读必修3、必修5第一单元每篇课文。

素材整理自网络并有删改;

仅用于高中教学,不作他用

(长按识别“语评天下”)

整理修改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用的药
沈阳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anmia.com/bmcq/43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