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之一。随着社会生活和环境变化,便秘患病率与日俱增。我国各年龄段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16%~20%,并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不断升高,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可高达22%。患者多合并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精神心理问题,生命质量降低。
按照慢性便秘诊治指南,便秘的治疗包括:
①调整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多饮水、多运动、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②药物治疗:通便药、促动力药、促分泌药、灌肠药和栓剂等;
③精神心理治疗:针对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
④生物反馈治疗;
⑤手术治疗;
⑥其他:包括益生菌、中医中药、神经刺激等。
但是临床工作中,如何对特殊便秘人群合理用药?现针对6类特殊人群的便秘治疗进行综述。
老年人
01
病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结肠肌间神经元总数、胆碱能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数目减少,神经元退行性改变。同时,结肠各段Cajal间质细胞(起搏细胞)数量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结肠传输减慢,缺乏便意,诱发慢传输型便秘。部分老年患者肛门直肠感觉功能受损,伴有直肠推进力不足、内脏下垂、盆底下降等等肛门括约肌松弛障碍,诱发排便障碍型便秘。另外,纤维素及水分摄入不足、活动量下降、合并多种慢性疾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铁剂、钙剂、钙离子拮抗剂、利尿药、镇痛药等)均可导致便秘。
02
处理策略
治疗诱发便秘的原发病,由药物引发的便秘予以调整用药或停药。生活习惯指导包括: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补足水分及膳食纤维、适度运动、增加腹部按摩等。
经调整生活方式仍无法改善的便秘患者,可使用通便药物治疗,首选容积型泻药和渗透性泻药。容积型泻药如小麦纤维素,可滞留粪便中的水分,增加粪便含水量和体积,服用时需要多喝水,安全性高。常用的渗透性泻药有聚乙二醇和乳果糖,药物在肠内形成高渗状态,吸收水分、刺激肠蠕动,不良反应较少。对严重便秘的老年患者,可间断适量服用刺激性泻药,如比沙可啶。慢传输型老年便秘选用促动力药治疗时,要充分评估安全性,避免心血管不良反应;尽量选用高选择性五羟色胺4(5-HT4)受体激动剂(如普芦卡必利),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表明,另一新型药物——促分泌剂鲁比前列酮可增加肠道液体分泌、促进肠蠕动,对老年便秘患者也有较好的疗效。
儿童
01
病因
低纤维素饮食、剖宫产、过早断奶均可阻碍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建立,乳酸菌、双歧杆菌的缺乏导致肠道pH值升高、肠蠕动减缓。另外,一些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如心理应激、亲子教育的缺失、不良饮食习惯、身心虐待等均可诱发儿童便秘。
02
处理策略
首先家长应加强对儿童的陪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