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回顾性分析年1O月一年10月期间浙江中医院收治的72例ICU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和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种护理方式对患者愈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0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72例重症监护病房的危重患者,男43例,年龄19~80岁,平均(55±1.5)岁;女29例,年龄24~8O岁,平均(58±1.7)岁。主要疾病有外伤性、糖尿病并脑梗死、心肌梗死、高血压脑出血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并发症等危重患者。将72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加强组,常规组36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加强组36例,采用加强护理辅助肠内营养支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肠内营养支持方法
常规组采用药物治疗及常规,加强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抽检胃液检测,确认消化道功能正常后,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理的肠饲食物,如牛奶、果汁、米粥、鸡鱼肉汤、蛋汤等流质食物,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1.2.2心理及技术护理
为消除重症患者会产生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与患者多交流和沟通,使患者有效减少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加强对患者生活护理,适时使用镇静剂,避免导管发生脱落。同时,危重患者施行肠内营养过程中,容易发生黏膜损伤或喂养管错位、导管堵塞、脱出等情况,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为患者选择材质柔软,耐酸性强,内径合适的导管,同时,尽量减少导管更换的频率,提高患者临床耐受度。由于危重患者的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肠内营养支持难免出现诸如便秘、腹泻及食物返流等不良反应。为防止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在营养液中加入蔬菜水果等高纤维的食物,防止患者发生便秘。如患者发生腹泻现象,应严格控制导管卫生、食物质量或适当减少营养物质的输入。如患者出现反流现象,应首先清洁气道,并将患者的头抬高,取半卧位输入注入营养液,防止食物反流口。
1.3观察指标及统计学处理
①观察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达标时间临床指标。②观察患者发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并发症情况。③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g/L)、血清白蛋白(g/I)、血清前蛋白(mg/I)、上臂肌围(cm)、肱三头肌皮皱厚度(mm)等生化指标。
对上述记录和检测结果数据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z±s)表示,各指标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Y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加强组在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达标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在不良反应方面,常规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5例,占13.8,腹胀7例,占19.4,腹泻2例,占5.5;加强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3例,占8.3,腹胀6例,占16.6,腹泻3例,占8.3。两组患者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
2.3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
肠内营养支持第7天后,加强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上臂肌围及肱三头肌皮皱较常规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红蛋白一7.2,£血清蛋白一16.2,£前白蛋白一2.4,t~~tm=2.3,肱三头肌皮皱一2.1,P0.05)。
03
讨论
危重患者在治疗原发病同时增强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提高提高患者各项营养指标,使患者避免发生细胞代谢紊乱,利于患者及早康复。研究发现,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更符合人体生理状态,帮助患者内脏生成蛋白调节,避免肠内细菌易位[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达标时间等明显短于常规组,与现有文献报道一致。
同时,加强组患者在进行一段时间的肠内营养支持后,在血清白蛋自(g/L)、血清前蛋自(mg/L)、血红蛋白(g/L)、上臂肌围(cm)、肱三头肌皮褶厚度(mm)营养指标均有明很大提升,较之常规组护理效果更显著,安全性更高。由此可见,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态,为患者治疗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和护理措施十分必要。但临床实践中,肠内营养支持常常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导管不洁、脱落、移位、堵塞现象,导致患者发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及营养液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窒息等一系列并发症。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具体病症及不同情况,选择材质柔软,耐酸性强,内径合适的导管及营养液配伍,并加强心理和临床护理,注意营养液的输注速度和剂量,防止患者发生便秘、腹泻及食物返流等并发症,保证完成肠内营养摄入预计的目标能量。对于应用儿茶酚胺、镇静、休克状态的不能顺利实施肠内营养,完成营养供应的目标的危重患者,更应加强临床护理,肠内营养的供给严格把握营养液的速度、温度和浓度。并遵循由慢到快、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的原则。避免患者发生肠痉挛等不耐受现象。
导管柔软度、直径适合度及气味都会刺激患者气管、胃肠道,使之产生不耐受,发生不能顺利实施营养支持或者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因此,加强医护人员的肠内营养知识培训尤为必要。相关文献表明:接受肠内营养达标培训的医护人员,可以使患者增加10能量摄人,降低20%的感染发生率。
综上所述,较之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支持对于危重患者更为简单,能有效地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和营养状况、且能有效避免肠外营养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代谢、导管相关并发症及降低感染几率,从而提高患者身体恢复速度。因此,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是危重患者护理时首选的营养支持手段。
原作者:王紫嫣
原作者单位:浙江中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