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村地方文化

名山村李氏宗亲和地方文化

玉屏先陇晚归

[明]李键

独憩高原望里赊,平田竹树几人家。

一溪潋滟分回照,列岫苍茫度落霞。

老去尚堪营宅兆,生来无计住年华。

高堂寂寂从归晚,满目寒烟趁暮鸦。

键公,号铁城。诗名提到的玉屏,是徐岸(名山隔溪)其先父母墓地。前两句诗正描述了键公独坐玉屏山,遥望东门故里,眼前却展现出一派田园风光。夕阳斜照,溪面波光粼粼,平坦广阔的田野称名山畈(俗称名山十八处),修竹乔松丛中疏落的几户人家是名山村。

现在,名山村(社区)地处缙云县城新区南区块(正在建设中),所属五云街道,距县行政大楼一公里。年实行村规模调整由上名山、下名山、洋泉三个自然村合成,人口达余。

一、名山村岁月钩沉

(1)名山村名来历

名山古称明山,先贤李棠公、李鋕公的文集中就曾多次提到明山,明代万历《栝苍汇志》中记载明山处有渡口。据明成化《处州府志》载:“翠屏山,在县东八里,孤峰特起,苍翠可掬。”翠屏山,坐落名山湖畔,为石质小山,突现于平畴之中,形似龙珠,与四周的山体形成五龙抢珠之势。直到现在,山上仍古木森森、遮天蔽日,单树龄百年以上有十余棵,品种分别有香樟、枫香、苦槠等。名山村,因翠屏山而得名。

(2)名山大帝庙

名山,俗称殿后山,山的南麓紧依一座庙叫三保殿,又称大帝庙,始建于年。神主唐、葛、周三将军显灵显圣,在缙云一带极具盛名。香火由上下名山和洋泉共同供奉,长年不断。岁末各村户户设三牲供品祭拜神主。每至正月十五前夕,供桌的正上方重新悬挂一盏直径一米多的圆形大灯笼及两旁走马灯。元宵节前后三天,殿前舞龙迎灯,人人祈福求安。名山民俗,代代相传。

(3)名山村姓氏来历

南宋中期,曺姓从白岩迁入。到南宋末期,朱氏从义乌赤岸迁居于名山。接着郑葆(郑国师)长子大有于元末从松溪(今周村)迁居此处,继之明永乐间丁才和其弟丁佩从县城来居,再是明嘉靖间徐岸(今缙云瑞杰学校一带)、清康熙间东郭二房李氏相继入迁,现在上名山以李、郑为主,下名山以丁、郑为主。洋泉村,前观翠屏,后望回石。左有万松挺秀,右有清涟洋洋,泉水滚滚,朱姓从名山迁入。

(4)李以淳公祠

以淳公祠堂,也称上李祠堂。以淳公是顺治乙未年岁贡,任杭州昌化儒学训导,勤于授业,当地文风振起,屡受府县嘉奖。以淳公第四子庠生瑞谦公生六子,迁居名山。受祖父影响,他们带领子孙于年左右立宗祠崇祖德。

祠堂坐西向东,青砖黑瓦,正大门上立匾额“李以淳公祠”,两侧小门上分别为“观德”和“听彝”。祠堂分为前后两厅,两边为廊庑,中间是天井,木质结构,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占地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内有楹联:“欲知善恶存心处,试看忠奸结局时”、“仙李灵根蟠孔固,猗兰夹叶发其祥”、“自美化似产人文名儒选赫,迁名山延世族子孙悬绵长”、“派衍陇西理官后嗣先声古,克分缙邑总宪名流世泽长”、“当势尊严昭奕代祖功宗德,孙支蕃衍喜联科秋解春元”、“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十二世孙槐署公常立)

素来名山地势低洼,夏季好溪洪水暴涨,常成孤岛。民国十一年,洪水满大梁,房屋冲毁最为严重,所以家园重建,宗祠重修。解放后,宗祠作为学堂,后来作为名山老人协会活动场所,直到年拆迁。还有一个下李祠堂,属于李师派房,近年也基本废弃。每当走进祠堂,驻足凝视,细品楹联,不禁会感叹“观祠堂则兴本原之感而世守不忘,覧遗文则动忠孝之思而永承弗替。”

现在由于拆迁,两祠堂已荡然无存,“李以淳公祠”石头匾额也立在外庵。期待名山文化礼堂的重建,让祖辈的懿德和功绩还能继续流传。

(5)石马石将军故事

据父辈们说,因封通政赠尚书琩公和参政键公的墓冢(下有介绍)在名山,朝廷御批兴建石马石将军(即石像生),以示家族荣耀。在名山隔溪矴步桥头,矗立着龟驮御石碑,两边排列着“石马、石将军”,马头高昂犹如向天咆哮,石将军更是威武有加,身披战袍独当一面,石板路从桥头铺到墓前大约有一公里长。

有道是“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便是此处。可谓煊赫一方,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洗劫,只剩残碑断壁,人文景观破坏殆尽。现如今,由于故园重建,有识之士重拾碎片,移置键公墓前。后人睹物念荣恩,待重振昔日雄风。

(6)岩潭湾泉响四方

岩潭湾泉水(俗称冷水孔),因名山南面的尚山地质褶皱引起,形成一边坚硬的石质,另一边松软的碎石,山坡植被深深,尚山脚下泉水自然汩汩而出。泉水清澈明净,冬暖夏凉。据儿时记忆,夏日炎炎,垂钓者和耕牧者用荷叶一卷一舀一饮,可谓透心凉又解渴!村妇和小孩常提热水瓶,加点醋和糖精,灌上两壶,以备家里解暑之需。

近年来,大家生活改善,饮用水讲究洁净天然,县城新区的住户来取水络绎不绝,赞不绝口。岩潭湾“泉水悄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名声却响彻四方。

(7)名山大桥赓永济

据《永济桥碑记》所言:“予名山上下二村,前有大溪,源出邑东北大盆山,为缙南要津,通瓯栝,达婺衢。征夫过客,行李肩舆,洎近耕樵牧竖,行于斯者,何时蔑有!旧曾架木为梁,以通往来,名曰‘永济’,义取巩固常存,溥其利于无穷也。顾历年多,木易朽。自乾隆五十四年与道光十三年,两次重修,蒙邑侯捐廉倡率,有记详邑志。客岁辛卯秋,里中李瑞珠等与予思及此,邀同衿耆商久远计。矴步桥凡五十六孔,长四十余丈,高坚平广,甲于一方。复建亭三楹,为行旅憩息。厉揭无忧,风雨有避,非敢邀誉于群友,只祈久渡于一隅。抑使后之人,圯而修之,固而存之,成式可循,共全永济之义耳。”

碑仍立五云镇上名山村隔溪凉亭内。高厘米,宽92厘米,碑头横写“永济”一行,楷书,字径12厘米。文20行,行四十字,字径3.5厘米,楷书。字迹大多清晰,年代为光绪二十一年,公元年。另立碑勒乐助姓名,字迹模糊多不可认。

据光绪版《缙云县志》记载“名山渡,一船夫。”缙南要津,来往行人依靠船渡。又据岁贡生丁步鸿《永济桥碑记》可知,这年之前已架设木梁桥通行。年,矴步桥竣工,改变名山渡之窘境。但是,耕樵者和商贾旅客挑担出门,每遇洪水过矴步桥,仍惊心动魄。父老乡亲苦不堪言,日夜期盼兴建大桥。直到年底,名山大桥终于建成通车,交通便利又安全,直通大洋、方川、石笕等边远乡村。名山渡口卧双桥,南来北往赞永济。

二、名山李氏宗亲迁居史

东郭二房长义官李师公(齐十四)之孙锜公(慈五十)墓在徐岸石峰山。年左右,锜公长子庠生一清公(祥七十一)携其子开科、开秀、开白、开仕、开起筑庐守墓,由东郭迁居名山隔溪徐岸。一清公殁后葬徐岸,开科公长子容谦、开仕公长子春馥遂居徐岸。开秀公殁葬船埠头,其子广生、震生、荣生和开白公之子如先、效先以及开仕公之四子春生由徐岸迁居名山,耕读传家。广生公为东郭李氏名山始祖,东郭二房长李师派现居名山以开秀公、开白公后人为主。

东郭二房次勤赠尚书琩公(整七十三)及配田氏墓在名山隔溪玉屏山,其长子键公(慈六十六,号铁城)墓在名山隔溪凤仪山(现迁至玉屏山),键公之子永明公筑庵守墓五年,时有“深山落日骄狐兔,独夜疏灯怆梦魂”之感,有古君子之风。其后永明公之子以淳公、孙瑞谦公的墓也均在凤仪山祖坟旁。年左右,瑞谦公六子枫宸、槐署、柏府、梧垣、桐封、梓遴始由东郭迁居名山,繁衍生息。东郭二房次勤凤仪派现居名山以槐署公(江西坟太公)和柏府公(陶坟太公)后人为主。

李鋕公是东郭二房次勤琩公的第四子,官居刑部尚书、左都御史,其裔下子孙属于尚书派。知府以衮公之子瑞启公(行和)从东郭迁居潜庄,至登仕郎明高(行笃),其子陈浩和陈璋又迁居名山郑清岭,现其后人居名山村。

以雅公之五世孙监生德贤公居东郭,于十九世纪中叶,槐署公之玄孙福盛公为德贤公兄子嗣居东郭,后迁回名山。现尚书派福盛公之孙理根叔公、显根叔公后人居名山。

三、名山李氏祖墓

(1)外庵(玉屏庵)祖墓

琩公及配田氏,长子配杜氏,二子锳及继配蒋氏,三子镆及继配陈氏合墓位于名山村东玉屏山脚,文革中地面建筑曾遭到破坏,年进行修建。墓葬坐东朝西,占地约80平方米,由墓室及拜坛组成,呈椭圆形。墓圈立面用长方形条石砌筑,中置复刻的御碑石,两侧各为二分之一原御碑石(原碑在文革中被分为两半)。墓室为规整块石密缝铺面,前端略呈八字形,分置青石质石狗一对,墓室前壁阴刻楷书“李琩一椿四皓”,两侧施望柱,设蹲狮一对,阴刻楹联“父怀才积学训谕,子键锳镆鋕器珍”,墓室上方置原“琩公墓”残碑一方。御碑石原为龟驮碑,立于神道旁,现已分为两半,但碑文清晰可辨。墓前五开间一层外庵,庵内壁刻有年的修缮乐助碑记。年,墓道和庵得到重修,庵前增设围栏,栏板上刻有先祖的诗句。

墓主琩公(--),字朝聪,号南麓。缙云岁贡,封通政司参议,贈刑部尚书。明朝正德进士、户科给事中(谏官)长公之第三子。配田氏,进士堉之曾孙女,相夫教子,与公雍睦如宾,伉俪六十载,享年八十五。子男四,伯即键(寿九十一岁),嘉靖丙辰进士,历四川参政;仲即锳(寿八十七岁)、叔即鏌(寿九十五岁),俱为国子生,历鸿胪寺;季即鋕(寿九十一岁),万历甲戌进士,历刑部尚书、左都御史。“灵椿一株老,丹桂四枝芳”,父子共耆寿,享有“一椿四皓”之赞誉。

(2)底庵(凤仪庵)祖墓

键公及继配周氏、侧室裴氏墓位于名山村东凤仪山,底庵已毁。因建缙云瑞杰学校,墓冢需迁移,于年把键公及其子永明公、其孙以淳公三代合墓迁至琩公墓二级拜坛处。现在,墓圈立面用长方形条石砌筑,中置复刻的御碑石,墓室前壁阴刻楷书“李键之墓”,两侧施望柱,阴刻两楹联“官清箓史册,德望垂千秋”和“丹心照日月,施政报君恩”,墓前立有雕像。

墓主凤仪公(—),名键,字廷守,号铁城,明朝正德进士长公之孙,琩公之长子,刑部尚书鋕公之兄,嘉靖丙辰进士,官至参政。两组楹联是凤仪公一生写照,如《尚书》所言“凤凰来仪”,志向高洁,仪表非凡,故享有“凤仪公”之美誉。

永明公(---),字睿司,任鸿胪序班,念亲老未赴。生九子,俱显扬。工诗书,仙都十景诗文传世。著《北游草》、《信芳园集》、《竹下吁喁》、《仙都志》。

以淳公(---),字元朴,任杭州昌化训导。

现在每至清明,由东郭二房次勤东门、长兰、凤山下、名山四村轮流出资,共同祭拜。

撰稿人:李晓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anmia.com/bmzy/117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