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西北针王rdquo郑魁

青竹中医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医路漫漫青竹相伴。来源|《中国针灸》

导读

清代著名针灸学家李守先说过:针灸之难“难不在穴,在手法耳。“西北针王”有哪些独特的从医和针灸经验呢?一起走进名医郑魁山的故事!郑魁山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针灸专家,郑老学识之广博,手法之精湛蜚声中外,历来为同道所赞佩,有“中国针灸当代针法研究之父”和“西北针王”之誉。郑魁山及其先父郑毓琳先生,在中国针灸传统针法研究上的成果是针灸界公认和令国内外同仁所景仰的。循着这条线,我们来解读郑氏针法的形成历程及郑氏针法的杰出代表郑魁山教授对中国针灸事业所作出的贡献。1.世家传承,牛刀小试郑魁山教授年1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安国县一个针灸世家,父亲郑毓琳自14岁起就随父亲郑老勋及舅父曹顺德学习针灸,18岁时又拜博野县名医霍老顺为师,学习四载后,针技日臻完善,屡起沉疴,声名鹊起,誉满京南。每天求诊者门庭若市,其中有布衣百姓,也有晚清的达官贵侯。0岁那年,父亲为郑魁山举行了出师仪式,亲朋好友齐聚一堂,父亲郑重的送给他两件礼物:一把雨伞,一盏马灯,并凛然相诫:今后行医,不论刮风下雨,路远天黑,病家有求必应,勿畏艰难困苦。作为郑氏针灸的第四代传人,郑魁山噙泪颔首,这是对父亲的感念,更是对事业的承诺。年11月份,张文豹同志在机关排球赛中被球击中左眼部位,未及时治疗休养,致次年3月初左眼底突然出血,经北大、医院诊治,均未见效,出现反复出血瘀积症状,导致严重视力障碍。经北京中医学会介绍转由郑氏父子治疗,每天针灸1次,用热补法,半月见效,3个月视力恢复,正常工作。医院眼科专家罗忠贤教授赞曰:“用针灸热补法使患者眼底内发热,通络化瘀生新,既安全可靠又节省费用,比西医的发热疗法疗效高,应当肯定。”另外,郑氏父子还成功治疗了两万余例近视、斜视、眼睑下垂的患者。年,郑魁山又与北京医院协作研究视网膜出血及视神经萎缩,任副组长。运用“烧山火”手法使热感传至眼球,治疗91例,有效率达90.%,获卫生部年科技成果奖。郑氏父子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结合传统针刺手法,对眼科疑难病症的治疗成果,让世人对中国传统医学有了再认识,也让西医刮目相看。中医研究院良好的工作环境,给了郑氏父子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无比的动力,他们只争朝夕总结五世秘传经验,并多次到政务院医务室给中央领导周恩来、李富春、李先念等治病,何香凝老人亲绘“梅花傲雪”扇面相赠,周总理亲切邀请他们到家共进晚餐,并表扬父子二人的业绩,要求精益求精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自年始,周总理每年国庆节都邀请郑毓琳父子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精诚治学,西北称雄荣辱不惊的郑魁山在成县的1年里,充分表现出了一个学者的大家风范,他不甘沉沦,和夫人孟昭敏一起一边抚育儿女,传承针技,一边为百姓治病除困。郑魁山面对峁壑山沟土屋农家百姓的缺医少药、痛苦呻吟,他禁锢在内心深处的热忱又全部释放了出来。当地的很多孩子患有小儿麻痹症,蹒跚的步履日夜萦绕着他的脑海,令他食不甘味。他通过深入调查,刻苦钻研,大胆地开创了以穴位埋线新疗法治疗小儿麻痹症的先河,且有效率达到99.5%。当这个消息跨过崇山峻岭传遍中国,播及世界时,人们了解的不仅是郑魁山,而且是给予中国针灸的更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anmia.com/bmcq/111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