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从来自于读者“悄悄”的一张图开始。阳光洒在书页上,她借着文字说:
“阅读应当是令人愉悦的。”
这个特别的世界读书日,小编身边的许多人仍处于居家状态——本是大好春光,却只能透过玻璃和屏幕远观。
但无论身处怎样的状况,对于愉悦、美好事物的追寻是人的一种本能。当历数那些简单却创造着愉悦的事物时,阅读无疑高悬于前。
在这个春天,关于“静心阅读”的话题讨论得到了很多读者朋友的支持,许多新老朋友发来了怎样才能静下心来阅读的“锦囊妙计”,也分享了自己最近喜爱的书本,点点滴滴,都令人感怀。
接下来,就请与我们一起走进大家共同写就的这篇4·23世界读书日特别推送:
阅读是一座孤岛,
但阅读也从来不是一座孤岛。
(读者:西薇薇)
图:读者E.
悄悄
当我们自发地沉浸在阅读中时往往是出于我们对当下内容的兴趣,然而兴趣不总是每时每刻都保持着的。我们也会遇到“波澜不惊”的过渡情节,碰到看不懂的意识流或是环境描写,甚至有时为了应付考试或者获得知识,我们不得不去阅读那些不感兴趣的内容。而我常常在阅读中用到的方法是:将每一次阅读都看作是一场探险。
所谓“探险”的方式并不唯一。比如,在文本细读中找寻作者的影子。虽说优秀的作品不应该有叙事者的过多介入,但创作总会留下创作的痕迹,像是时代的背景,用词的习惯,个人理念的投射等等。这些证据若非仔细阅读,极有可能与之错过,因此可以把搜寻它们当作是检测自己阅读、思考能力的一个小的挑战,在新的发现中也能收获成就感。有时,我也会利用批注与书中的人物对话。我也许会恨铁不成钢地对某位女性说:“谁说这样的婚姻观一定是正确的?”也许会感慨万千地为某位角色的结局留下发问:“如果生活在另一个年代你会不会过上另一种人生?”我写下这些文字,既是给人物,也是为自己。有些话不组织出来它就终究只能停在心中繁杂却无以名状的情绪,有了问题,才有了深入探寻的方向。有了你我的交流,才能称得上去理解。
“静下心阅读”并不一定是你的内心平静如死水,相反,你的思绪可以活跃如跳动的火苗,用你的奇思妙想去填补出一本新的书来。这时,读书的不再是看戏——它在台上演,我在台下看。而是我们共同创作出了一部独一的作品。
琬淇
静心和保持专注的方法:
1.看喜欢的书,就算是专业书也会很有意思。
2.万事开头难,打开第一页,从第一个字第一行看起,就成功了一半。
3.看书心态,大部分时候阅读是因为有趣,而不是有用。
4.开一盏暖黄的灯,或者电子蜡烛。
5.把手机扔一边或者静音。
6.觉得嘈杂的时候配着喜欢的音乐看,看专业书时配着自然纯音乐或者纯音乐单曲循环。下雨天会人觉得心里特别安静平和,如果烦躁时听着雨声的纯音乐会非常合适。周围很多人的时候带上耳机。
7.窗前明月枕边书,睡前看治愈轻松的绘本或者翻翻绘画类的书籍。
8.平常遇到真正喜欢的书买下来,买回来后就算那段时间没有空看,也只是没有时间,迟买早买都是要买,有几本存货。这样就一直有了想看的书。
文子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比较急性子,但是只要拿起书的那一刻,我瞬间就会沉浸在其中,像变了一个人。我个人觉得,要想真正体验到“沉浸式阅读”带来的美妙,首先,去书多和安静的地方更容易找到那种感觉,书店和图书馆就是不错的选择。其次,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也非常重要,因为这些书会带着你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书中的内容。接下来,把手机调成静音,准备好一个本子、一支笔,可以在边翻阅书籍的时候,边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记录下来。最后,建议阅读时除了喝喝水,不要吃零食。然后,一个人阅读最好,邀上三五好友,很容易聚在一起聊天。“沉浸式阅读”带来的美妙,我不只体会过一次,那种美妙带给我的身心愉悦,绝不亚于吃了一顿美食。
乡间艾蒿
我是一个农民,土地与庄稼自然是我的本行,艰辛自不必说,时间也总是少,但再忙再累,每天夜里都要读一会儿书,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要读好书,真的需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的,不能信马由缰,每天给自己腾出一点读书的时间。每天坚持读一读,自然而然就把书长到了心里去,想不读都不中了,因为不读,心里就难受,读了,才快乐。
今年我又重读了《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作品,最近重读了孙犁先生的《白洋淀纪事》,先生作品中的英雄故事,在他自然清新的文字中,再一次次震撼了我,以至于常常流下泪来。
猫小静
在阅读一些理论性很强的书籍时,我试了很多办法让自己读进去,最后发现,一边听,一边看是最有效的方法!边听边读,入耳入目,进而入脑入心!
王来
诗歌是最会呼吸的文字,预感、节奏感,不同于日常用语,我们读诗歌,就相当于给我们的身心做一次SPA,那些跳跃的、短小的、明亮的文字可以打通我们的脉络和毛细血管,我们放松,再放松,然后身心舒畅。有人说写诗是为了救赎和疗伤,我想,读诗又何尝不是这样?
毫无疑问,我是为了习诗而订阅《诗刊》的,但在阅读诗刊的过程中,我忘记了自己的使命,我成了一个纯粹的读者,打开任何一本《诗刊》都会有惊喜,那些好句子会像金子一样刺伤我的眼睛,却让我觉得值得,值得。见佳句如逢美人,所有的细胞都被激活,身心如此通泰,天下事哪一件为我力所不逮?飘飘欲仙的感觉,沉醉的感觉,醉氧的感觉,晕香的感觉,那就是读到好诗的感觉。
这是十年前的感受和经历了。但一直到今天,但凡见到《诗刊》,总会有邂逅故人般的欢喜,并立马展开一番“长谈”——我读,不再是因为我要写诗,而是因为读诗已经成了我的生活方式。
阿黻
每个周五我都在脑子里画个美好周末的蓝图:周六图书馆、周日窝自己书桌上看书记点笔记。但现实中还有生活要经营,周六一早醒来多是七点多,便感慨流失了两个小时的晨曦关照。起身走进浴室,刷洗接水烧水一顿后,发现还得吃饭呀,多次的教训提醒我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又因我租住在村庄里,村庄外来人口不杂,所以市肆贩卖者不多,外卖小哥更不会涉足。所以休假宅屋期间一应的吃食清洁工作都是倾为,不少时间是这样被消耗的。不知道是否能归结为热爱生活。
因是住在村庄,工作地点又在市中心,日常通勤路程就不短,累月的1个多小时公交路程是看书的最佳时机,所以我在公交上还是能连贯地看些书。有一美国作者总结在地铁适合哪类书,在飞机上适合看哪类,在高铁上看哪类。可他直言不知道在公交车上适宜哪类,哈哈,大概我就是掌握公交看书适应症的那个。
E.
有时觉得,我离书似乎很近,可有时,我又觉得离它很远。学现代文学史课程,总免不了要读许多名家作品,少则几千字的短篇,多则十万,甚至上百万字的长篇,为了追求效率,保证不挤占过多的时间,我总囫囵地读。读完一本,最重要的是记住里面的主要人物叫什么名字,讲了个什么故事,因为这些会在期末考试中被量化成分数,最后变成绩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除了课程要求外,我也读一些自己喜欢的。记得那天吃完晚饭,我坐在空荡荡的自习室里,徐徐翻开那本《夜晚的潜水艇》,指尖摩挲纸面发出轻微的沙沙声,窗外树影婆娑,应是刹那,却胜永恒。它算不上是千古名作,只是那流淌于其中的轻盈灵动的想象与古典美学的诗意令我心颤,最重要的是,我在里面找寻到了多年前的自己,不问“有没有用”,只凭一颗炙热滚烫的心,不记后果,不求退路。
黑麦
我眼中最好的保持专注的软件是forest,设定一段时间,等着大树长成,完成一段阅读。如果中断,大树就会枯萎,我相信没有人愿意看到枯萎的大树。特别是如果你设定两三小时,你会发现竟然读了那么多,十足的成就感。
最近读《古典风格》,给我两个强烈印象,一方面这种风格核心是呈现真相,达到清晰简单的效果,真相就在那里,作者的目的是把你放到刚好能看到的位置上,如果你在那里,你就能看到他看到的。即使是抽象的事物,也有办法呈现。另一方面,这本书提供了可贵的练习,最有趣的练习是学习将“推测、判断、预测和?化知识”这类抽象事物视为可以直接观察的“事物”。克尔凯郭尔说:“在信仰问题上,我们唯一的选择只有鼓起勇气‘纵身一跃’。”我们也可以说,对于有志于写作的人,《古典风格》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开始,但没有“纵身一跃”,这种开始很快就会化为虚无,就好像在我们面前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优河
读书嘛,喜欢最大咯!我读书读得入神时总会嬉笑嗔怒,禁不住内心做一点对书中或是情节或是人物的“弹幕”。而怎么可以静下心去读书呢?首先,选择读自己喜欢的书总是会更容易读下去,当然有的书可能一开始你不觉得好,读完了才觉得甚好,也是有的;接着,看的时候很有可能看着看着就忘记了前面说了什么,想着重头再看或者接着看下去,但是往往阅读效率很低(“读书莫放拦路虎”或许可以借鉴一二),这个时候就可以试着做一些摘抄和笔记,试想若是读到这样的句子“口衔红花行世间,无惧亦无忧”,焉能不动容转而做一二标记呢?有的朋友爱惜书本,不愿以朱笔圈缀,何妨铅字作记(图为鄙人读郁达夫先生所写的《雨》所做的简单标记),这只是给予读者朋友们的一点“沉浸式”阅读的小建议,读书虽说是“开卷有益”,可不是打开了书立马合上就有益了呀,须得是从书外人进到书内人的一个过程才最进益。愿人人心里皆有个林黛玉,书友们皆得以在书中找寻真正的自我。
Natalie毛二
阶段一:大约四年前,开始读书源于觉得需要,故事性强的或者内容自己好奇就会读得比较顺畅,但是只要开启了,即使觉得不是那么感兴趣也会读完(抱着一种有始有终的责任感)。所以建议:开启时可以先挑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
阶段二:坚持了一段时间的阅读习惯后(约一年半),读书不再是负担,是闲暇放松的事,本人读书不快,会利用手机app记录一下读过的书,偶尔做做读书笔记或者没时间的话就记几句读后感。建议:不要读一两本书不喜欢就觉得不适合,有可能是读得不够。
阶段三:现在读书除了觉得是一种舒服的事,偶尔经人推荐看到跳出自己思维方式的书会觉得有趣开心。建议:可以尝试看看不同专业人士对同一个议题的书,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书和猫
我是一名初中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有了阅读的爱好。得益于家中浓厚的读书氛围,还有爸爸对于阅读的执着和热爱,即使在忙碌的初三也有时间享受阅读的乐趣。
能够长时间对读书保持专注,是一个长期养成的习惯,源于对阅读这件事的兴趣。阅读重在享受过程,使自己感到舒服的阅读方式才是合适的。比如我喜欢在看书的同时吃一些水果,增添了阅读过程的愉悦感,也延长了阅读时间。阅读几乎不受时间、场所的限制,无论图书馆还是火车上,只要想起阅读,阅读都会回报你一段轻松美妙的时光。
华姐
一直喜欢读书,退休后,无缝对接开启了带孙子的生活,几乎占用了所有的时间。在享受含饴弄孙之乐的忙碌中,也曾一度感觉有一种异样的空洞。缺少读书的滋养,感觉日子有些寡淡,终于,我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读书方法——借光读书。
退休后的生活,日子里都是孙子锅碗瓢盆,只有午后陪孙子睡觉时能有空闲时间,可是,孙子睡时拉着窗帘不能透光,不然,他就会醒来哭闹。突然发现,可以钻进窗帘借光读书,即能陪伴孙子安然午睡,又可兼得读书之乐。我感觉这个读书方法与读书之乐,恐怕是唯一吧?
路易士
静心阅读真的越来越困难了,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大学时经常逛图书馆,可以借阅各种书籍,那时候很能沉下心读很多书,好像那时候也没有太多消遣的方式。刚开始工作时,在偏远的工业区,没机会借书了,也没条件买很多书,慢慢地读少了,直到从朋友那知道了kindle5,惊为神器,后来托朋友海淘了一台,那段时间也还能静下心来读些电子书,也屯了亚马逊的好多活动的免费书。再后来换了工作,kindle也换成了oasis,读的书反而越来越少了。现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