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先干后稀的真实原因是胃强脾弱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pf/bdfyy/

大便的时候,刚开始总是比较干结、比较硬,排出比较困难,到之后就是变软、变得溏稀,比较通畅。

很多人可能并不重视这个情况,这个情况其实反映了我们胃强脾弱的特点,不及时调理,也是会造成严重后果的。

大便先干后溏(稀)指大便头节干燥硬结,如羊糞、如算盘子,排解困难,后面则逐渐稀软,终不成形。

头一节干燥、硬结,干燥为缺水、有热。热和实归于胃,当然就胃强。后面稀软而溏,为水多,为消化不良,当然就脾不足。

大便是糟粕,是食物残渣。摄入的任何食物,都会产生与该食物相关的残渣。最初的残渣,肯定稀溏。稀溏的残渣由小肠曲曲折折进入大肠,最终形成大便需要时间。在暗无天日的肠道内,这些残渣被不断地揉搓,搅拌,水分逐渐被吸收,慢慢地变干燥,变硬。

一日三餐,人之常情。孩子,一天5-6餐。也就是说孩子每天有5-6次糟粕集中形成。第1餐,排头兵,最先形成。第2餐,老二。以后依次为3、4、5、6次进食后的糟粕。如果孩子两天排1次大便,孩子肠道内就存积了10-12次进食后的糟粕。它们依次排列。排头兵第1餐糟粕在肠道内停留48小时,末餐糟粕刚刚形成。头餐糟粕停留时间长,水分完全吸收,形成的大便肯定干燥硬结,末餐糟粕基本没有停留,肯定稀溏。

所以,一般的大便先干些后溏些,完全是生理现象。不必在意。由于大便的质量与进食种类和进食量密切相关。所以,对于孩子大便变化首先要了解孩子食谱和摄食量变化。一些书和妈妈们认为:大便应该香蕉样,应该均匀且金黄。廖教授告诉你,那只是一种理想。这样的大便,基本不存在。对于成长的孩子不可能天天保持。

其实,即使孩子大便头一节硬些,如果天天排,也不会就诊。就诊的孩子常常便秘。因为便秘,在分析大便质和量时,先干后溏被赋于意义,被纳入胃强脾弱范畴。

所以,大便先干后溏是便秘的一种表现形式。本质上,它属于便秘。

便秘,指大便每周少于两次排便(量),或大便排解特别困难(质)。肠道内肯定有大便,又排不出来,不论干和稀,中医认为都存在腑气不通。这是所有便秘的共同病机。治好了便秘,大便天天解,所谓胃强脾弱的大便先干后溏就不存在了。反之,囿于脾弱,温脾补脾,不但治不好大便先干后溏,还可能更加壅塞胃肠,闭门留寇,影响孩子消化功能和发育。

这个时候一方面要祛除胃热,另一方面要健脾补虚。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源自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的千古名方—半夏泻心汤。

此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甘草、人参、大枣组成。

方中半夏辛苦性温,既能降气和胃,又可燥湿益脾,可谓兼顾脾胃,以黄芩、黄连苦寒清胃,以人参、大枣、甘草之甘缓补脾,干姜既可助脾胃运化,又可温散所停之水湿,诸药合而成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对改善胃强脾弱证有很好的疗效。

另外,在日常活中,少吃冷,辛辣的,可以多吃点比较好消化的,积极锻炼身体,也对于脾胃是比较好的。

防治小儿大便秘结,包括先干后溏的思路:

1.原则:增加排便次数,缩短两次大便之间的时间。2-3天一次大便一般都先干后溏,如果改变成每天1-2次大便,则大便开头就不干燥和硬结了。

2.治疗方法:

①早晚各一杯水果汁,还吃凉的。水果能导泻和醒脾。吃后,大便增多,就不先干了。

②清大肠、退六腑、推下七节骨、揉龟尾、强力抱肚。即按照便秘处理患儿。

3.疗效:几乎立竿见影。既促进孩子排便。大便排出,糟粕去掉,孩子胃肠健康,生长发育就加速了。妈妈脸上才有笑容。

伤寒论原文分析:

第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中风是阳明热化、燥化,中寒是阳明寒化,一阳一阴,一热一冷,一实一虚,虽然都是阳明病,但有本质的区别。阳明中风,阳能杀谷,故能食,能气化,故小便利,内热壅盛,迫津外泄故全身濈然汗出,大便硬。阳明中寒,寒为阴邪,阴不能化物,故“不能食”。寒不能气化津液则湿生,故“小便不利”。阳明本多汗,濈然汗出才对,但中寒者胃阳虚衰,无力蒸熏津液为全身之汗,因脾主四末,阳虚不固,仅仅“手足濈然汗出”。手足汗出,后世中医一般从阴虚入手辩证,阴虚其实还是现象,不是本质。本质是中寒,滋阴不能解决问题。

“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此欲作固瘕”,康平本作小字旁注。在《金匮玉函经》中,是“此欲作坚瘕”,为避隋文帝杨坚之讳,改为固瘕,所以对固的解释都是强解。“欲作”,将作未作,“固瘕”,固就是坚,坚硬,瘕是结块。有注家将固瘕与《难经》中的大瘕泄相联系,个人认为不妥,大瘕泄的特点是里急后重,是痢疾。阳明病是胃实,中寒也是实,不会大瘕泄。患者胃阳虚衰,不能运化水谷,阳明气机不降,所以大便不通。但“固瘕”的大便不通与阳明病的大便硬、大便难又有区别,“大便初硬后溏”。它是初头硬,大便的第一段硬,后面的不但不硬,而且不成形,是稀溏便。所以不能攻下。这一点可以与条:“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相鉴别。本条虽然“手足濈然汗出”,但因为中寒,不能蒸熏津液,手足之汗是凉汗,没有发热,没有全身濈然汗出。条虽然也是“手足濈然汗出”,但伴随“汗出”或“潮热”,手足之汗是热汗,可知有阳明里热。所以,本条强调的是“必大便初硬后溏”,而不是“欲作固瘕”,是为了避免医生误认阳明腑实证的大便硬,而用攻下的大承气汤。条再次强调了这点,“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主要表现就是津液亏虚,从小承气汤证到大承气汤证,从白虎汤证到白虎加人参汤证,从麻子仁丸证到蜜煎导证,都可以看作津液亡失逐步加重的过程。大便初硬后溏也是如此,初头硬反映的也是津液不足。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康平本作小字注解,也可看作本条的病因病机。水是水湿,谷是水谷精微。“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大便初硬后溏”,都是因为胃中虚冷,阳气不足,不能泌别水谷。水液不走膀胱则小便不利,水液与水谷精微旁走大肠则便溏。医者通过“大便硬”与“先硬后溏”,辨别胃之虚实,为处方用药提供依据。

那么,具体应该以何方治之呢?《太平圣惠方》:“阳明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欲作坚癥也。所以然者,胃中水谷不化也。宜桃仁承气汤”。说实话,用桃仁承气汤治疗,以我目前的水平理解不了,但不等于桃仁承气汤不能治疗。活血的这种思路一直有人在用,比如长春中医药大学的张弛老师就用当归芍药散治疗欲作固瘕的初硬后溏,并取得很好的疗效。还有注家认为治宜温中散寒,用理中汤加附子、肉桂。好像有道理,但附子肉桂会不会影响初头硬?也是个问题。个人认为,可以参考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的思路,用小柴胡汤来和解。

柯韵伯针对阳明、太阴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论,得到历代医家的认可。那么,本条的“不能食”、“胃中冷”、“初硬后溏”算阳明病还是太阴病?从太阴提纲证,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来看,太阴病以吐利腹满为主,虽然都是虚寒证,脾与胃又互相影响,但胃冷是胃冷,脾虚是脾虚,病机、病位、见证都有所不同,不能混谈。阳明病胃阳虚寒的除“中寒不能食”和“欲作固瘕”外,还有条“食难用饱……欲作谷瘅”,条阳虚无力蒸汗的“其身如虫行皮中状”,条“手足厥者,必苦头痛”,条“食谷欲呕”等等,不可一见虚寒就认为是太阴。

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anmia.com/bmcz/133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