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现在哪里就诊 http://nb.ifeng.com/c/89ILxhbI6w5《山海经》中的怪兽探源:现实与想象的交织
《山海经》究竟是怪物志,还是博物志?这个问题或许并不那么简单。今天,我们有幸聚集在此,共同探讨这部古老典籍的奥秘。不得不提的是,《山海经》如今已成为热门话题,不仅在电影、电视、动漫中频繁出现,甚至在网游中,各种奇妙的怪兽形象也大多源自于此。对于许多小朋友来说,他们可能并不真正了解《山海经》的内容,但无疑,这部书已成为他们心中的一部怪物志,充满了神秘与想象。▲《山海经》中的奇兽形象
在《山海经》的众多怪兽中,有一款形象特别引人注目:那是一只体态笨拙却颇具特色的异兽,它身形庞大如象,却无头而生四翼,这就是在动漫电影《大圣归来》中亮相的帝江。而右上角所绘的龙形生物,长着一张人面,正是神话中著名的烛龙。烛龙身躯绵延千里,其睁眼与闭眼甚至能决定白昼与黑夜的更替。此外,图中还描绘了诸如陆吾等众多奇兽,它们或守卫昆仑,或彰显着《山海经》中的神秘世界。
再来看另一张年画——《山海经各种奇样妖精》。这幅作品出自民国时期苏州桃花坞,其中描绘了包括青蛙精、黄鳝精在内的众多妖精,它们或为陆生,或为水族,形态各异,充满了民间传说的色彩。而另一幅相似的作品中,更是将海鲜也幻化成了精怪:蛏子、螃蟹、海参等海鲜均被赋予了精怪的属性,这种奇妙的想象也进一步印证了《山海经》在民间传说中的深远影响。▲桃花坞年画《山海经各种奇样妖精》
这两幅作品都以《山海经》为灵感,描绘了众多奇妙的妖精形象。然而,有趣的是,这些妖精实际上并非源自《山海经》。《山海经》中确实记载了众多怪兽与妖精,但这些描绘并非现实存在,而是古人基于想象与传说的创作。尽管如此,《山海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自然科学著作,更承载了古人对自然世界的探索与理解。因此,当我们面对这些看似真实的妖精形象时,或许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山海经》背后的真实意义。▲《山海经》元人抄本这一珍贵的元人抄本,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研究《山海经》的宝贵资料。通过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人在探索自然世界的过程中,如何运用想象与传说,创作出众多奇妙而富有深意的妖精形象。这些形象虽然并非现实存在,但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却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成为我们理解古人世界观与自然观念的重要钥匙。
《山海经》中的怪物《山海经》所描绘的怪兽世界中,存在着两大类怪物:组合怪物与畸形怪物。组合怪物,如我前面提及的鯥,它巧妙地将鱼、兽、鸟、蛇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既非牛也非马,甚至可能半人半兽的奇特形象。这些怪物仿佛是不同动物身体的随意拼接,因此也被戏称为“缝合怪”。而畸形怪物,则是指那些身体器官与正常动物相比有所增减的怪兽。例如,它们可能拥有多个脑袋、尾巴或腿,或者出现其他形态上的异常,如鱼长着四个脑袋、三个身子,鸟有两个脑袋、六条腿等。这类怪物的身体形态显然是畸形的,因此被命名为畸形怪兽。
以畸形怪为例,我们来看看《东山经》中记载的一种名为珠蟞鱼的怪物。这种鱼形状奇特,像肺片一样,却长着四只眼睛和六条腿。与正常的鱼相比,它的身体器官显然是超出了常规,这样的畸形形态无疑为《山海经》的怪兽世界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接下来,我们来探究这两类怪物究竟源于何处。以鯥为例,这幅明清时期画家绘制的插图展示了鯥的独特形象。书中描绘鯥为形似牛的怪物,因此,插图中的鯥呈现出牛头、牛角,以及牛的身子和四蹄。同时,这些鯥还拥有蛇般的细长尾巴、鸟翼般的翅膀,并全身覆盖鳞片,这进一步印证了其鱼类的身份。然而,这个鯥究竟是何方神圣,让我们一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穿山甲
大家对穿山甲应该都不陌生,但你知道吗?穿山甲与之前提到的鯥之间,竟有着奇妙的联系。书中描绘鯥的形态,如牛般健壮,身体硕大。而穿山甲,尽管体型较小,但其身体构造却与缩小版的牛颇为相似。你看,穿山甲那庞大的身躯,配上小巧的脑袋,尤其是那对宛如牛耳的耳朵,以及背部隆起的样子,都让人不禁联想到牛的形象。因此,古人便将穿山甲形容为“其状如牛”。
再来看穿山甲的尾巴,长而有力,确实颇似蛇尾。至于其身体两旁的鳞片,宛如披着蓑衣,给人以鸟翼收拢之感,古人因此误以为其有翼。穿山甲的甲片间生长着细硬的毛发,特别是腹部两侧,毛发尤为茂密,这又与书中描绘的鯥“两肋生羽毛”相吻合。尽管穿山甲属于兽类,却浑身覆盖着如鱼鳞般的鳞片,加之其喜戏水的习性,古人便称之为“鱼”。穿山甲常居于山林之中,故又称“陵居”。此外,它还有冬眠的习性,古人不明其理,误以为其冬死夏生。总之,书中所述鯥鱼的形态特征,几乎都能在穿山甲身上找到对应的影子。
那么,为何古人会采用这样的描述方式呢?在那个没有相机和互联网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语言来描述和交流。描述陌生动物时,他们习惯于用熟悉的动物特征来进行比拟和形容。这样一来,每个动物都变成了由不同动物特征组合而成的独特形象。穿山甲在古代中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甲片常被用于中药铺售卖,甚至有些地方会陈列穿山甲的标本。古代本草书中均有记载,如《本草纲目》中所称的龙鲤、鲮鲤,便是穿山甲的别名。那么,这些名字究竟从何而来呢?李时珍在书中解释道,穿山甲因其体型似龙、鳞片如鲤,故得此名。然而,深入探究后发现,“龙鲤”与“鲮鲤”并非直接描述穿山甲的外形,而是源于《山海经》中的“鯥”之名。在古代,许多动物、植物的名字只有读音而无文字记载,因此不同的人可能用不同的文字来记录同一个发音。所以,“鯥”就是“龙鲤”,它们是同一个音、同一个名字,指代的是同一种动物。
那么,穿山甲为何被称为鯥呢?《山海经》中明确指出,“其音如留牛”,这并非指穿山甲的叫声像某种特定的牛,而是说其叫声类似于“留牛”这两个字的发音。古人对穿山甲的观察细致入微,他们曾亲眼见过活着的穿山甲,并据此为其命名。许多动物的名字都源于其叫声,穿山甲也不例外。其名为鯥,正是因其叫声而得名。《山海经》中提及,穿山甲具有消肿之功效,而《本草纲目》进一步详述了其广泛的药效,诸如治疗痰疟寒热、风痹强直疼痛等。风痹强直即风湿病引发的关节痛和手脚不灵便,穿山甲能通经脉,对于经络不通者尤为适宜。此外,它还能促进乳汁分泌,治疗脓包和肿块,以及改善便秘、消化不良和肠道蛔虫等问题。这些治疗功效的共同特点是疏通堵塞,无论是经脉、肠道还是乳腺,穿山甲都能胜任打通之任。这正是中医的顺势疗法原理,即以形补形、以缺补缺。对比两部经典著作的记载,不难发现穿山甲的药效传承有序,《山海经》的消肿功效与《本草纲目》所列的各种疗效相得益彰,共同见证了传统医学与本草知识的深厚底蕴。▲明代《三才图会》中的穿山甲(鲮鲤)形象
在《山海经》中,穿山甲被描述为形似牛的生物,因此,早期的插图往往将其描绘成牛的模样。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明清及晚清时期的画作中,穿山甲的形象逐渐演变成了扬子鳄。这种变化源于宋代及以后古籍中对穿山甲形象的描述,它们普遍认为穿山甲与鳄鱼相似。例如,宋代罗愿在《尔雅翼》中提到,“鲮鲤,四足,似鼍而胆小”,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指出,“鲮鲤,状如鼍而小”,这两部经典著作都将穿山甲比作扬子鳄。因此,后来的画家在描绘穿山甲时,便将其画成了鳄鱼的样子。大家可以看看这两幅画,左边的这幅就是明代的一本古书《三才图会》中的穿山甲形象,它被标注为“鲮鲤”,尽管其外形更像爬行动物,但与其说是穿山甲,不如说更接近鳄鱼的形象。▲清末画家吴友如笔下的穿山甲形象
再来看这幅清末画家吴友如所绘的《中外百兽图》,其中穿山甲的形象,虽以写实风格呈现,却与真实的穿山甲形象相去甚远,更类似于鳄鱼。这背后的原因,是画家们缺乏对真实穿山甲或其照片的亲眼目睹。他们只能依据古籍如《本草纲目》等的描述进行想象与描绘。由于这些古籍中常将穿山甲与扬子鳄相提并论,画家们便自然而然地参照鳄鱼的形象来描绘穿山甲。▲《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刘宗迪著,商务印书馆年版
我们常说,《山海经》中描绘的异兽令人叹为观止。但细想,这些所谓的怪物,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怪物。它们之所以被视为怪异,往往是因为我们未能深入理解古人的描述,而将其形象化作了怪物。如今,随着对《山海经》“造怪”之法的了解,我们甚至能将身边熟悉的动物瞬间变为异兽。例如,这段描述中的“苗苗”,其状如虎而人面,豹纹蛇尾,声如婴儿,若不熟悉猫的形象,可能真会将其当作一种怪兽。然而,对于我们这些见过猫的人来说,这无疑就是一只可爱的猫咪。因此,怪物与否,往往取决于我们是否熟悉其原型。▲“有兽焉,其状如虎而人面,豹纹而蛇尾,其声如婴儿,其鸣自叫。”
接下来,我们探讨另一类怪物——畸形怪。这类怪物中,我特别提到了珠鳖鱼。它的描述是:“其状如肺而有四目,六足有珠。”根据这一描述,古人绘制了珠鳖鱼的形象。那么,珠鳖鱼究竟是何方神圣呢?其实,它就是我们熟悉的鲎。这种生物在福建、广东、海南的沿海地区均有分布。观察其外貌,你会发现它与《山海经》中的描述惊人地吻合:形状像肺,颜色和造型都栩栩如生;拥有四只眼睛,前面两只,背上两只;以及六条腿,尽管实际上鲎有十二条腿,或许古人只看到了它的半边。古人称其为珠鳖,即朱鳖,因其身体褐色,长着像鳖一样的甲壳,确实呈现出朱色。值得一提的是,鲎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生物,早在四亿年前就已出现在地球上,被誉为动物活化石。其血液呈蓝色,常被用于制造各种疫苗,包括我们新冠疫情中接种的新冠疫苗,都离不开鲎的血液贡献。然而,由于人类的捕杀和生态环境的变化,鲎的生存已经面临严峻挑战,新冠疫情更是让它们的处境雪上加霜。我们再来看一个令人称奇的畸形怪兽,它同样是一种怪鱼,出现在《北山经》中,名为儵鱼。这种鱼被描绘得如同一只鸡,身上覆盖着赤红的羽毛,长着三只尾巴、六条腿和四个脑袋,其鸣叫声犹如喜鹊,据说食用它可以消除忧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奇特的鱼究竟是何方神圣呢?其实,它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烧烤摊上备受喜爱的鱿鱼。
《说文解字》中解释,“儵”字由“黑”和“攸”两部分组成,意为黑色。当我们念出“儫鱼”时,不难联想到鱿鱼的名称。然而,为什么在《北山经》中描述的儵鱼与现实中我们熟悉的鱿鱼大相径庭呢?这或许是因为古人对海洋生物的认知有限,将鱿鱼的腕足误认为是尾巴,而其肚子则被误认为是脑袋,从而产生了这种误解。实际上,当鱿鱼在水中游动时,其扇动的两片鳍就像小鸡的小翅膀,而几条并拢的腕足则犹如一个大大的鸟嘴,确实与小鸡或小鸟有几分相似。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山海经》中描述的组合怪与畸形怪,并非真正的怪物,更非古人凭空捏造或虚构。它们实际上都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生物。大自然不会创造出所谓的怪物,而古人也不会无缘无故地编造怪物故事。在古代,写书远比我们今天复杂得多,他们使用竹简,制作过程繁琐且耗时。因此,古人不会轻易地将一些毫无价值或虚构的内容记录在书中,他们只会记录那些他们认为真实可靠、具有必要性的内容。所以,《山海经》这本书中的所有内容,包括那些奇特的鸟兽和鬼神传说,都是基于古人的真实经验和观察,绝非虚构。